- · 城市版面费是多少[08/04]
- · 《城市》投稿方式[08/04]
- · 《城市》期刊栏目设置[08/04]
城学术论文(城市规划相关论文)(6)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文化中,殷商在各地原有文明的基础上,努力组织起一个全新制度的军事集权政体,以多元及整体化的建立并努力维持殷商上古帝国,使历史进入一个全
在文化中,殷商在各地原有文明的基础上,努力组织起一个全新制度的军事集权政体,以多元及整体化的建立并努力维持殷商上古帝国,使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殷商帝国的时间只有二百多年,其拥有庞大势力的时间更为短暂,但从这一历史转折伊始,草原遊战族群已不只是偶尔出现在边缘区,而是长驱直入,进入文明的核心区,开始大量影响并主动参加到乃至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其中有一些草原族群变成为境内的贵族,并因其军权的性质而有着持续的马匹贸易需求,使内地与草原之间的马政活动兴盛,也使内地与草原之间的人员与文化来往频繁。此时,随着驾马战车技术被引进内地,自草原外来的影响也跟随着武力一并进入。文明和东亚文明在殷商时期获得了与西亚文明来往的桥梁——草原遊战族群。从此时伊始,东亚历史世界化,在长江与草原之间的黄河流域中心带成为数个军权国家大势力竞争的舞台。黄河地带的国家与草原来往密切,而长江流域的国家,亦间接受到了草原文化的影响。[22][5](275-281)自此以后,文明的重心北移至黄河地带,周、秦、汉、唐等皆以黄河和中原为核心基地,融合南北文化而发展。
综观历史及中华文明,犹如源远流长、流淌万年的历史水系,一直以农耕文明为源头和主流,中途不断有众多大小支流汇入,绵延不绝而波澜壮阔,是世界上最长久、稳定和成功的文明融合发展区。南方与北方,稻作与旱作,农耕与游牧、渔猎与游战,匠人与商人,不同的自然环境及生活、不同的思想气质,都在这块土地上碰撞、交流与融合,最后浑然一体,成就了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郭静云,郭立新:《“蓝色革命”:新石器生活的发生机制及指标问题(上)》,《农史》2019年4期,第4页。[2]郭静云、郭立新:《“蓝色革命”:新石器生活的发生机制及指标问题(上)》,《农史》2019年4期;郭静云、郭立新:《“蓝色革命”:新石器生活的发生机制及指标问题(下)》,《农史》,2019年5期。[3]郭静云、郭立新:《论稻作萌生与成熟的时空问题》,《农史》2014年第5期;郭静云、郭立新:《论稻作萌生与成熟的时空问题(续)》,《农史》2014年第6期。[4]郭静云、郭立新:《神农神话源于何处的文化记忆?(上)》,《农史》2020年第6期;郭静云、郭立新:《神农神话源于何处的文化记忆?(下)》,《农史》2021第1期。[5] 郭立新、郭静云:《早期稻田遗存的类型及其社会相关性》,《农史》2016年6期,第13-28页。[6]郭静云、郭立新:《从新石器时代刻纹白陶和八角星图看平原与山地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2014年4期;赵柏熹、郭静云:《从新石器时代到国家时代长江中游礼器所见“四方”观念刍议》,《人文论丛》2019年第2期。[7] 郭立新、郭静云:《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二)》,《南方文物》2021年2期。[8]范梓浩:《从泥质黑陶遗存看两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格局的转换》,《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5期,第31-41页。[9] 郭立新、郭静云:《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二)》[10]郭静云:《扶桑十日神权庙法的兴衰:从考古资料复原拜日信仰的演变并厘清其历史寓意》,待刊。[11]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7-53页。[12]郭静云、邱诗萤、范梓浩、郭立新、陶洋:《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一)》,《南方文物》2018年3期;郭静云、邱诗萤、范梓浩、郭立新:《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二)》,《南方文物》2019年3期;郭静云、郭立新:《邓家湾屈家岭文化祭坛上的冶炼遗迹考辨》,《南方文物》2020年6期。[13]郭静云、邱诗萤、郭立新:《石家河文化:东亚自创青铜文明(一)》,《南方文物》2019年4期;郭静云、邱诗萤、郭立新:《石家河文化:东亚自创青铜文明(二)》,《南方文物》2020年3期;31;郭静云,郭立新:《生命的本源与再生:从石家河到盘龙城丧葬礼仪中的祖先牌位、明器与陶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发掘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231-254页.[14] 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第282-324页。[15]郭立新,郭静云,范梓浩:《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上海:上海文化出版,2017年,第128-154页。[16]郭静云、郭立新:《从新石器时代刻纹白陶和八角星图看平原与山地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2014年第4期。[17] 详参郭静云:《翼兽:与世界》,出版中。[18]郭静云、郭立新,《洪水与治水故事》,《史林》,2020年第4期;郭立新、郭静云:《夏处何境——大禹治水背景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1期。[19]郭立新、郭静云:《夏是哪国王朝——历史英雄大禹的文化属性暨原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郭立新、郭静云:《从古环境与考古资料论夏禹治水地望》,《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20]郭立新、郭静云:《盘龙城国家的兴衰暨同时代的历史地图——考古年代学的探索[A].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11-241页。[21] 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第151-281页。[22] 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第275-281页。
文章来源:《城市》 网址: http://www.chengshizz.cn/zonghexinwen/2022/1208/1386.html
上一篇:学前教育开题报告的论点有哪些
下一篇:城毕业论文范文(完整毕业论文范文)